今天派趣攻略网带你认识问道大夏以及应该怎么解决它,如果我们能早点知道解决方法,下次遇到的话,就不用太过惊慌了。下面,跟着派趣攻略网一起了解吧。

同是占据河套地区,为啥西夏长达189年而大夏却存在24年?

同是占据河套地区,为啥西夏长达189年而大夏却存在24年?

在中国历史上,曾今有两个政权都选择了“夏”作为国号崛起于河套地区,但一个长达189年一个却仅存在24年,有关于此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本文尝试着提供一种新的思路,通过换一种角度重新梳理历史来探究其背后的发展规律和内在原因,以供参考。

一、大夏:匈奴重现河套地

公元391年,北魏发兵进攻袭扰其的南匈奴铁弗部,铁弗部首领刘卫辰在混战中被杀,其子赫连勃勃逃往后秦。

公元407年赫连勃勃袭杀岳父后秦高平公没奕干,自称天王、大单于,建元龙升。建国号夏,史称大夏。建国后不断侵扰后秦,先后击败后秦将领张佛生、齐难、王奚、杨佛嵩、党智隆、姚逵、姚谌等。

.

上图_ 统万城,大夏国都城遗址,因系赫连勃勃所建,故又称为赫连城

公元417年后秦王姚泓投降东晋太尉刘裕后不久,赫连勃勃便趁东晋留守长安文武诸臣爆发内乱一举拿下长安。

公元418年迁都花费五年时间修建的统万城。

公元425年赫连勃勃去世,第三子赫连昌继位。

公元426年长安被北魏夺取,公元427年北魏乘势拿下统万城。

公元428年赫连昌在安定城被北魏俘虏,赫连昌弟赫连定(赫连勃勃第五子)在平凉继位。

公元431年赫连定消灭西秦,随后准备渡过黄河攻打北凉时被吐谷浑出兵截击擒获,大夏亡,享国24年。

上图_ 西夏地图

上图_ 辽 北宋 西夏形势图

二、西夏:党项再起吕梁西

公元883年黄巢起义被镇压后,唐僖宗封党项族平夏部首领李思恭为夏州节度使(也称定难军节度使)。五代时虽称臣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中原王朝,但后唐时定难军节度使李彝超曾三番五次击败后唐军,实现事实上的割据。

北宋建立后,公元982年,夏州节度使李继捧归顺北宋,但族弟李继迁逃离叛宋。

公元1038年,李继迁孙李元昊称帝,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击败宋军,迫使宋仁宗签订“庆历和议”。

随后又两次击退辽朝入侵,巩固了宋、夏、辽三足鼎立的局面。北宋末年宋军曾攻克横山迫使西夏上表臣服,随着“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西夏实现扩张,领土达到巅峰,但夏仁宗执政末年西夏走向衰落。

夏仁宗逝世后蒙古崛起,西夏向金朝求援遭拒还遭到金朝进攻,多年的金夏战争进一步消耗了西夏国力。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发兵进攻西夏,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后夏末帝李睍投降蒙古,西夏亡,享国189年。

上图_ 秦末汉初河套地区

三、两者不同

既然大夏与西夏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两者建国后也都南征北战大力开拓,为何大夏的国祚会与西夏相差如此之大?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政治原因

政治上,大夏和西夏同样占据河套地区,两者国祚却大相径庭,既有两者自身政治制度的差异,也有外部环境的不同。

从两者内部来说,大夏所处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萌芽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才刚出现,大夏甚至还沿用了三公九卿制。西夏则学习宋朝,设立了中书司、枢密司与三司,政治体制的成熟程度比刚采用“三省六部制”萌芽的大夏要成熟不少。

从外部环境来看,大夏所处的“五胡十六国”时期战争连绵不绝,后秦、西秦、东晋、北魏、吐谷浑等周围政权与大夏的互相攻伐使得外部环境相当不稳定。

而到了西夏时,宋辽两国已于西夏建国前33年通过“澶渊之盟”稳定了南北局势。再加上宋朝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造成的“守内虚外”局面,使得西夏更不会像大夏那样因周围强权林立军事压力过大而面临不稳定态势。

上图_ 澶渊之盟

上图_ 大夏世系图

2、经济原因

经济上,大夏和西夏的国祚差距同样有内外两方面原因。

从两者内部来说,大夏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较为低下,连提升炼钢技术的灌钢法和提升农业精耕细作水平的《齐民要术》都是在其后的北齐时才出现。

而到了西夏所处的两宋时期,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和城市由里坊制向街巷制转变、草市夜市的出现和商品经济的繁荣都增强了西夏的综合国力。

因而相对于大夏时期因为靠近经济重心而引起广泛争夺,西夏因此受到的压力相比而言要轻,也就更容易延长国祚。

上图_ 安史之乱

上图_ 西夏文佛经

3、文化原因

文化上,造成大夏和西夏国祚差距如此之大同样有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就内部而言,大夏所处的魏晋时期儒家遭受严重挫折,很多文人选择消极避世。玄学兴起,人们为了寻求精神寄托转而求佛问道。而到了西夏时期,科举制的出现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同时科举制作为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平竞争性,在西夏所处的两宋时代还能为封建政权输送许多实用型人才,有利于形成高素质文官队伍,从而加强和巩固了中央集权。

从外部情况来看,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正处在此起彼伏的群雄逐鹿时期,尚武气氛浓厚。而到了宋代由于奉行“重文轻武”国策而出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从而给西夏造成的压力也就少了许多,客观上为西夏国祚的延长提供了可能性。

上图_ 西夏铁鹞子重骑兵形象

综上所述,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而造成了大夏和西夏的国祚相差如此之大。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古代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前进,同一地区出现的割据政权相隔六个世纪便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下将国祚延长七倍,从而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今中外外交家有哪些,和主要事迹

二、晏婴(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字仲,名婴,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历任齐灵公、庄公和景公的卿相。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后人搜集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三、张骞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著名的旅行家和外交家,他曾先后两次出使西域: 1.第一次出使: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请求大月氏与汉朝夹击匈奴,但并不成功。至公元前126年返国。

2.第二次出使:公元前119年,他奉命出使乌孙,历时数年才回到长安.

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时,他与他的副使先后到过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国,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关系。同时,也因此令不少西域物产相继传入中国,中国丝绸等商品也大量被运往西域,从而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四、李肇星(1940年10月-),山东青岛人,前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于2007年4月离职。现任中国外交学会名誉会长,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后,于中国外交学会就职。其后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下放到山西、江西等地。1970年复职担当驻肯尼亚大使馆职员7年。其后,1993年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1995年任外交部副部长,1996年任中国驻美国大使。2001年再任外交部副部长,2003年,接替唐家璇任外交部长。继任:杨洁篪。 五、罗伯特·安东尼·艾登

(Robert Anthony Eden, 1897—1977),英国政治家、外交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任英国国防委员会委员、陆军大臣、外交大臣和副首相等职。

六、鲁肃

(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东南)人,三国时期东吴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不但治军有方,名闻遐迩,而且虑深思远,见解超人。《三国演义》将其塑造成一个忠厚老实之人,忽略了他的才能,这是错的。

七、克贝斯蒂安·路易斯·兰格

挪威历史学家,外交家,曾任挪威议会诺贝尔委员会第一任书记。他担任国际议会联盟秘书长长达二十四年(一九O九年一一九二三年)。在此期间,他长期居住在日内瓦,从事着大量的繁忙的国际性工作,为和平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为此,他与瑞典政治家布兰廷共同获得一九二一年度诺贝尔和平奖金。

八、周恩来

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周恩来对外国记者的问题总是能完美的回答。

九、顾维钧

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汉族,字少川。英文名“Vi Kyuin "Wellington" Koo”。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外交界的领袖人物,中华民国高级外交官员。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1919年代表中国政府参加巴黎和会。

天牢签到二十年,我举世无敌楚玄的小说叫什么名字

天牢签到二十年,我举世无敌。

男主角楚玄穿越大夏王朝的小说《天牢签到二十年,我举世无敌》又名《系统:我靠签到成诸天最强》,主要人物有楚玄刘瑾。

讲述的内容是:现代社会普通青年穿越到了大夏王朝,成了太子,只是他还没有体验一把身为太子的快乐,就被废除了太子的身份,还被关押到了天牢中。楚玄可不想这一辈子都呆在这暗无天日的天牢中,幸好在此时觉醒了签到系统,只要他在系统指定的地点进行签到,就可以得到奖励,经过这二十年来的签到,他已经成了举世无双的高手。

剧情。

汤臣没有否认,只是问道:“如果我没看错的话,道友的修为应该已经达到准仙帝九重天境界了吧”

他倒不是完全看透了楚玄,而是因为这座交易仙阁非同一般。只要在这里面,很少有事情能够瞒得过他。

当然,他也不会主动去窥探客人隐秘。单纯的修为境界,并不算犯忌讳。

楚玄早就感觉到这座仙阁非同寻常,与其说是一座阁楼,反倒更像是一个活物。

如果爆发战斗,瞬间变成一座战争堡垒,他都丝毫不觉得意外。

毕竟根据当初天运子所说,银光星系不仅是四大顶级星系之一,更是最擅长机械造物的星系。

“夜郎自大”到底是怎么回事?

夜郎自大一词来源于史记:

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

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天子注意焉。——《史记·西南夷列传》

上文大概意思是:

待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博望侯张骞出使大夏国归来后’说他待在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让人询问这些东西的来历,回答的人说:“从东南边的身毒国弄来的,从这儿到那里的路途有数千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买卖。”有人听说邛地以西大约二千里处有个身毒国。张骞乘机大谈大夏在汉朝西南方,仰慕中国,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蜀地的道路,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

于是汉武帝就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让他们寻找捷径从西夷的西边出发,去寻找身毒国。他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出十多批到西边去寻找道路的人。过了一年多,寻路的人们全被昆明国所阻拦,没能通往身毒国。

滇王同汉朝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

夜郎国是我国西南方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最早被发现大概是在战国时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其覆灭大概是在汉成帝时期:

汉武帝时,唐蒙奉命于公元前135年出使南越国,了解到夜郎有水运通往南越。“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广州)城下”。牂牁江及今天的北盘江水系。而后汉朝又以鳖县(遵义)为中心,设置了犍为郡汉朝依靠巴蜀的富裕、夜郎的水路和10万精兵,平定南越。

在这个过程中,且兰不愿意参战而反叛,并杀犍为郡太守,被汉军所灭。汉武帝兼并南越后,册封夜郎君为王,并在且兰设置牂牁郡。从此,西汉王朝开始对夜郎进行经营。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被汉使陈立所杀,夜郎从此灭亡,全部领土划给牂牁郡和犍为郡。

大家常常用“夜郎自大”这个词来比喻讽刺妄自尊大的人。但是当时的滇王说出这话并不是因为其妄自尊大,或者说不全是。

据《后汉书》载:“夜郎东接交趾,其地在胡南”。唐代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里面记述了“今泸州南大江南岸协州、曲州,本夜郎国”。现代学者尤中在《古滇国、夜郎考》的研究当中阐明了夜郎国是一个包括壮、水、侗、苗、瑶等多个民族的“部落联盟集体”。

其大致范围为:东北自今贵州省的凤冈、余庆、黄平、凯里一带,往西南抵今云南省金平县境内的藤条江东岸和越南莱州省境内的南那河东岸;北部自今贵州省绥阳、遵义一带往南经广西百色地区而达越南北部的河江省一带,西北自今贵州省毕节地区的赤水河南岸往东南抵都柳江流域地带,东部自今独山、广西天峨一带往西达云南省境内的南盘江中游东岸。可见,夜郎国的确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国家。

根据《夜郎史传》记载,夜郎国自兴起至灭亡一共经历了27代君王。末代君王兴灭国大约在公元27年,以每代25年计算,上推675年,则夜郎国建立时大约在春秋中期。这样一个建国时间悠久,疆域面积辽阔的国家,看到一个陌生国度来的使者自然是有提出“汉孰与我大”的底气,这不是因为夜郎国自大,而是夜郎国真的是“大”。

由此可见,固然妄自尊大的人非常可笑,但是取笑他人“夜郎自大”的人,也许才是那个自大的人,人家未必没有“自大”的底气。

夜郎自大相关的成语故事?

① 关于夜郎自大的成语故事

待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博望侯张骞出使大夏国归来后’说他待在大夏时曾专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属帛,邛都的竹杖,让人询问这些东西的来历,回答的人说:“从东南边的身毒国弄来的,从这儿到那里的路途有数千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买卖。”有人听说邛地以西大约二千里处有个身毒国。张骞乘机大谈大夏在汉朝西南方,仰慕中国,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蜀地的道路,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于是汉武帝就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让他们寻找捷径从西夷的西边出发,去寻找身毒国。他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出十多批到西边去寻找道路的人。过了一年多,寻路的人们全被昆明国所阻拦,没能通往身毒国。 滇王同汉朝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

② 请问谁知道"夜郎自大"成语故事此成语如何得来

夜郎自大

读音:yìe láng zì dà

词义: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

典故: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夜郎自大”属汉语圈认知率最高的一类成语。汉语工具书都把它释为对妄自尊大者的讽喻,很多人正是通过这个成语知道古代西南曾经有一个夜郎国。但这成语其实是一段误读的历史。

夜郎故事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再无法西进。逗留期间,滇王问汉使:“汉敦与我大?”后来汉使返长安时经过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了同样问题。这段很平常的故事后来便演变成家喻户晓的成语。

夜郎自大成语至迟清代已广为流行。清前期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绛妃》中写道:“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成书于光绪后期的晚清小说代表作《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写道:“饿虎思斗,夜郎自大,我国若不大张挞伐,一奋神威,靠着各国的空文劝阻,他哪里肯甘心就范呢?”

其实夜郎国君并非妄自尊大向汉王朝叫板。夜郎是僻处大山的方国,即便现在交通也多受限制,两千多年前更是山隔水阻,偶有山外客来于打听山外世界,实为人之常情。不过,一个有偏误的成语,不经意间广泛宣扬了一个古国的历史,至少,在最广大民众中恒久延续了一个古代的记忆,这又是成语作者不曾想到的。

司马迁在这个故事里叙述了夜郎国和汉朝的一个外交事件,其实当时夜郎王和滇王都只是因为没有信息的朴素的发问。就象一个农民,第一次进城里,然后问,城里粮食产量高还是我们乡下产量高啊?这样的问题虽然有点可笑,但并不至于说成“自大”。

后世“夜郎自大”之谓,实为大国沙文主义。

成语“夜郎自大”由是全世界皆知,其涵金量不可低估。

造句:要避免夜郎自大的毛病,就得扩大视野,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经验。

词义:比喻妄自尊大

原文:选自《史记·西南夷列传》

及元狩元年①,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②,言居大夏时见蜀布③、邛竹杖,使问所从来④,曰:“从东南身毒国⑤,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⑥”。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⑦,诚通蜀⑧,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⑨,指求身毒国⑩。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11)。岁余,皆闭昆明(12),莫能通身毒国。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13)?”及夜郎侯亦然(14)。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注:

①元狩:汉武帝第四个年号(前122-前117)。②使:出使。大夏:西域国名。来:回来。③居:呆在。④使问:派人询问。所从来:从何地弄来。⑤身毒国:古代国名。或译作“天竺”、“天毒”、“乾毒”等。⑥市:买。⑦隔:阻隔。⑧诚:若。⑨间:走小路,捷径。⑩指:通“旨”,意旨。求:找到。(11)为求道西:为他们寻找西去的道路。十余辈:指滇国派出找寻西去之路的十多批人。(12)闭:阻塞。(13)孰与:与……比,哪一个……。(14)然:如此。

译文:

待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博望侯张骞出使大夏国归来后’说他呆在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让人询问这些东西的来历,回答的人说:“从东南边的身毒国弄来的,从这儿到那里的路途有数千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买卖。”有人听说邛地以西大约二千里处有个身毒国。张骞乘机大谈大夏在汉朝西南方,仰慕中国,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蜀地的道路,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于是汉武帝就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让他们寻找捷径从西夷的西边出发,去寻找身毒国。他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出十多批到西边去寻找道路的人。过了一年多,寻路的人们全被昆明国所阻拦,没能通往身毒国。

滇王同汉朝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

③ 夜郎自大的成语故事

夜郎自大成语故事: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

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

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

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3)夜郎自大相关的成语故事扩展阅读:

夜郎自大成语意思:

【解释】: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译文:“滇王同汉朝使者说:‘汉谁与我大?’和夜郎侯也是这样。因为道路不通,所以各占据一州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

【示例】: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自命不凡、旁若无人、目中无人、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目空一切、鷽鸠笑鹏、目无余子、唯我独尊、妄自菲薄、目空四海、不可一世、井蛙语海、唯我独尊、自高自大

【反义词】谦虚谨慎、大智若愚、自暴自弃、自惭形秽、虚怀若谷

④ 夜郎自大成语故事

【成语】: 夜郎自大

【拼音】: yè láng zì dà

【解释】: 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成语故事】: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⑤ 成语故事大全《夜郎自大》

汉朝时候,我来国西南一带,源有些少数民族聚居在一起,形成了许多国家,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夜郎国”(现在贵州省境内)。

夜郎国王以为夜郎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所以非常骄傲,对西南各国总摆出一副大国的架子。

有一回,汉朝使者到了夜郎,向国王介绍了汉朝的情况。夜郎国王听了先是惊讶,接着表示不相信,问道:“你们汉朝有我们夜郎国大吗?”他那里知道夜郎国只相当于汉朝的一个州。

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夜郎自大”,它用来比喻和讽刺那种眼光狭小、见闻很少、却盲目自大的人。

⑥ 夜郎自大 成语故事

一、词语解释

读音:yè láng zì dà

词义: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

近义:妄自尊大

反义:虚怀若谷

出处: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造句:要避免夜郎自大的毛病,就得扩大视野,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经验。

典故:“夜郎自大”属汉语圈认知率最高的一类成语。汉语工具书都把它释为对妄自尊大者的讽喻,很多人正是通过这个成语知道古代西南曾经有一个夜郎国。但这成语其实是一段误读的历史。 夜郎故事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再无法西进。逗留期间,滇王问汉使:“汉敦与我大?”后来汉使返长安时经过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了同样问题。这段很平常的故事后来便演变成家喻户晓的成语。 夜郎自大这个成语到清代已广为流行。清前期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绛妃》中写道:“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成书于光绪后期的晚清小说代表作《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写道:“饿虎思斗,夜郎自大,我国若不大张挞伐,一奋神威,靠着各国的空文劝阻,他哪里肯甘心就范呢?”

[编辑本段]二、典故

1、原文

选自《史记·西南夷列传》

及元狩元年①,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②,言居大夏时见蜀布③、邛竹杖,使问所从来④,曰:“从东南身毒国⑤,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⑥”。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⑦,诚通蜀⑧,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⑨,指求身毒国⑩。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11)。岁余,皆闭昆明(12),莫能通身毒国。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13)?”及夜郎侯亦然(14)。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注:

①元狩:汉武帝第四个年号(前122-前117)。②使:出使。大夏:西域国名。来:回来。③居:呆在。④使问:派人询问。所从来:从何地弄来。⑤身毒国:古代国名。或译作“天竺”、“天毒”、“乾毒”等。⑥市:买。⑦隔:阻隔。⑧诚:若。⑨间:走小路,捷径。⑩指:通“旨”,意旨。求:找到。(11)为求道西:为他们寻找西去的道路。十余辈:指滇国派出找寻西去之路的十多批人。(12)闭:阻塞。(13)孰与:与……比,哪一个……。(14)然:如此。

2、译文

待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博望侯张骞出使大夏国归来后’说他待在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让人询问这些东西的来历,回答的人说:“从东南边的身毒国弄来的,从这儿到那里的路途有数千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买卖。”有人听说邛地以西大约二千里处有个身毒国。张骞乘机大谈大夏在汉朝西南方,仰慕中国,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蜀地的道路,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于是汉武帝就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让他们寻找捷径从西夷的西边出发,去寻找身毒国。他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出十多批到西边去寻找道路的人。过了一年多,寻路的人们全被昆明国所阻拦,没能通往身毒国。

滇王同汉朝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

[编辑本段]三、成语故事

夜郎自大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编辑本段]四、典故新解

夜郎国之所以家喻户晓,与”夜郎自大“的成语关系颇大。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派使节到西南{现在的贵州省六盘水市附近},探寻由长安到今印度的通道。经过一年多的艰难跋涉,汉史才到达滇国,见到滇王套羌。滇王曾不无炫耀地探询:“汉孰与我大?”之后,汉使辗转到达夜郎国,夜郎王多同也发出了“汉孰与我大”相同的问话。于是,“夜郎自大”就成了人们讥讽妄自尊大者的典故。若追本溯源,“汉孰与我大”的专利应属滇王,夜郎王不能专美。弄清这典故的由来,并不是要为多同洗刷冤情,更无将夜郎自大该为“滇王自大”的必要。对于诱人探幽发微的视郎历史文化,大可不必拘泥于前人的巢臼,应认历史实际与现实的需要寻求新解。

⑦ 成语故事夜郎自大

夜郎自大 [yè láng zì dà]

释 义:

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出 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绛妃》:“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

典 故: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⑧ 夜郎自大视频 成语故事大全

夜郎自大

汉代西南邻国中,夜郎国最大。夜郎国的国君问汉朝使臣道版:“你们汉朝大呢权?还是我们夜郎国大呢?”后来用“夜郎自大”指妄自尊大。

[拼音]

yè láng zì dà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绛妃》:“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

[例句]

五千年的文化永远让我等国人自豪,但不能夜郎自大。

[近义]

自命不凡 旁若无人 目中无人 妄自尊大 .

[反义]

谦虚谨慎 大智若愚 自暴自弃 自惭形秽

⑨ 成语故事短故事夜郎自大

夜郎抄自大

【拼音】 yè láng zì dà

【简拼】 ylzd

【近义词】 自高自大、妄自尊大、不可一世

【反义词】 谦虚谨慎、虚怀若谷、大智若愚

【感 *** 彩】 贬义词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解释】 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 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

【英文翻译】 yelang people think their country is bigger than china.

【歇后语】 月亮底下看影子

【谜语】 更夫夸口;更夫吹牛皮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西南地区有个面积只有汉朝一个州那么大的夜郎国,人口稀少,土地稀薄,国王非常骄傲,自以为夜郎国是天下唯一的大国。西汉朝廷派唐蒙出访夜郎国,夜郎国国王竟不知高低地问:“汉孰与我大?”唐蒙哑然失笑。

⑩ 与夜郎自大相关的成语故事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很高兴为你解答有用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