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趣攻略网将会介绍人民日报王者荣耀,有相关烦恼的人,就请继续看下去吧。

人民日报:孩子沉迷王者荣耀

人民日报:孩子沉迷王者荣耀

人民日报王者荣耀,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想知道关于人民日报王者荣耀的信息,近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对于孩子沉迷王者荣耀的看法,下面小编带给大家有关人民日报王者荣耀相关信息,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因各大主流媒体批评指责而身陷舆论旋涡的《王者荣耀》可谓是压力重重,之前人民日报曾发多篇文章批判《王者荣耀》,近日又发布了一篇文章,指明孩子沉迷游戏,父母也有责任。

人民日报文章:防沉迷药方,在父母手上

原文内容:

近日,手游《王者荣耀》被推上风口浪尖,原因不太荣耀——让不少中小学生沉迷于此,让不少家长头大。虽然开发团队推出了限制登录时间、父母一键禁玩、加强实名认证等法子,但防沉迷系统上线首日,玩家便找到了破解办法。

回顾互联网不长的发展历史,防沉迷一直是两代人斗争的主题。只是当年被父母扭着耳朵从网吧拎回家的少年,倏然长大,成了半夜捉到孩子还在玩手游的愤怒父母。

游戏是人类的天性。但孩子尚不是成熟的理性人。在判断力这一重要的人生技能习得之前,恰当的干预和引导十分必要。何为恰当药方就在父母手里。

在媒体采访中,有一位小学生的话发人深省:“当我孤单的时候,我妈妈就把手机给我。”不得不反思,中小学生沉迷游戏,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人的接触范围,就是他的世界。当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那一刻,他对世界的认知从零开始,逐渐做加法。父母的生活环境,是他最初的世界;父母带孩子出趟远门,孩子心中便种下了远方,有一天他会知道,这个小小的地球之外,还有太阳系,还有广阔无垠的宇宙;父母给孩子一本书,孩子便能在有限的文字之中认识无数的朋友,他会知道荆轲并非女儿身,其实是易水河畔顶天立地的男儿,也会知道李白一生最好的朋友是诗和酒,根本做不了刀尖上舔血的刺客。

因此,优秀的父母应该是掌灯人,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将决定孩子的接触范围。如果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发现更多好玩儿的事情,孩子还会单单迷恋手游的快乐吗

孩子就喜欢玩游戏,但如果通过有趣、健康的户外体验活动替代虚拟世界的游戏,那么不但能满足孩子们寻求挑战和取得成就的心理,还能提升孩子们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能力,岂不善哉

有一位朋友,今天带女儿去参演儿童戏剧,明天和孩子一起做手工,或者门都不用出,两个人躺在沙发上你一言我一语编故事,也能度过一个快乐的下午……一家人的日子如此丰富多彩,这样的孩子恐怕不会轻易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拔。

对于人民日报这次不在一味指责游戏,而是从家庭环境出发思考问题得到了不少网友的支持。

人民日报评起名“王者荣耀”:怪名还会飞一会儿

文章中,“人民日报评论”表示,取名“王者荣耀”,既是担心姓名撞车的提前抢注,也是互联网风气下开放、创意乃至搞怪的产物。我国暂时没有对姓名立法,对于姓名管理虽有不少建议但无法执行。层出不穷的怪名,怕是还会飞一会儿。

全文如下: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今天我们来聊聊姓名。莎士比亚曾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写下这样一句:“我们叫做玫瑰的这种花,要是换个名字,它的香味还是同样芬芳”。对此,很多父母可能并不认同。最近,一位陕西的父亲给孩子取名“王者荣耀”,一名重庆的大学生在开学时被发现叫“黄蒲军校”,前几年一江苏考生因名叫“是朕”,让其他考生大呼“给跪”了。

姓名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被识别的符号,也是寄托父母或自身美好愿望的载体。传统取名,女的多叫菊、梅、荷、莲,男的多为财、福、宝、金,或示意美丽或寓意富贵。2013年之前,“喆”是个不被接纳的异体字,但因为太过吉祥,抵不住大家嵌进名字的热情,最终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得到转正。仔细想想,“王者荣耀”又何尝不是如此?虽颇具互联网搞笑味道,但与“长富”“昌龄”“耀宗”的距离并不远呢。

姓名的流变史,就是一部沉甸甸的社会发展史。魏晋以前单名通行,南北朝时单双名平分秋色;大家族逐渐收缩成小家庭后,“某”字辈几近消亡;独生子女时代到来后,孟仲叔季式的关联姓名也没了;到今天,单名见得少了,双名通行了,甚至三字名不断出现,可能也是因为前人把能用的名字都用了。

人名,无疑是时代的镜子,看名字猜辈分,往往能猜中大半。今天的年轻父母,大概已很少垂爱“莲”“娟”,但他们很可能给孩子取个英文名叫Lily或Rose。曾有学者翻阅人口普查资料时发现,一位出生于1977年7月的女孩叫“囊萤”。这样的命名,就很有回归知识、只争朝夕的时代紧迫感。回看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一个名字,就在凝练一种时代气质。50后“抗美”“超英”“爱华”扎堆;60后、70后“红卫”“伟红”常见;80后诞生了无数“ABB”;而90后的父母在港台文化冲刷下,不自觉拥抱“子豪”“嘉昕”等。

孩子就那么一个,命名的机会可不是比黄金还珍贵吗?诗经早已检索完毕,史记也已参看过了,能征求的意见也都征求了,这个过程,可不比十月怀胎轻松。可是,苦思冥想怕还是挡不住大批雷同。据报道,2010年后的男孩,子轩、雨泽、宇轩遍地,女孩则多有子涵、雨涵、欣怡。这些重名,再次说明审美是时代雾气下的露珠。有网友因此调侃:五十年后的场景怕会是:“子萱大妈,去跳舞啦”“子璇大妈好巧啊,你也来啦”“紫璇大妈,你也在呢”“子旋大哥,您老也来凑热闹啦”“紫萱大妈,你咋才来啊”。

从这个角度看,取名“王者荣耀”,既是担心姓名撞车的提前抢注,也是互联网风气下开放、创意乃至搞怪的产物。或许,“路由”“比特”早已在你身边学步,此前的赵C也差点就写上身份证了。而因为我国暂时没有对姓名立法,对于姓名管理虽有不少建议但无法执行。层出不穷的怪名,怕是还会飞一会儿。

谁都知道,不是取个好名字就能带来好运。评论君有个同学叫“黄帝”,名字霸气而扎眼。新学期一到,不管哪位老师来授课,翻开名册必然先点她答问,以致于她从小到大上课绝不敢造次,更不敢旷课。由此学业一路绿灯,遂成学霸。不得不说,她的父母真是“计深远”。当然,这只是博君一笑,但也不妨碍想想,姓名是不是也可能像星座一样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比如钱锺书,比如陶行知。

这正是:取名实在套路深,寓意或也能成真。大家晚安!

人民日报VS中青网 《王者荣耀》歪曲历史会误导小学生吗

昨日,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网突然旧事重提,对《王者荣耀》的历史观再次进行评价。而双方观点大相径庭,直接引起了微博上讨论热潮。两大媒体对于《王者荣耀》人设以及故事构架取材我国历史和神话等传统文化后又加以戏说改编的行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人民日报认为,这是在篡改传统文化。尤其在如今《王者荣耀》用户量大且用户中低龄者多的市场环境下,许多青少年接收信息很可能最先从游戏开始,从而出现先入为主的概念,形成了对历史人物的角色定位,会对历史有误读。这样随意的架空历史或神话人物,只会误导青少年。

而中国青年网(中青网)随后发表评论文章称,《王者荣耀》通过游戏的趣味性,反而会让青少年产生想要细致了解这些人物真实面目的兴趣,从而促进相关传统文化的流行。

两大媒体的相悖观点也引得各方玩家争吵不休,而对于《王者荣耀》时候会扭曲文化误导孩子这个问题,也是到现在还没争论出结果。不过借着这次争论,网络上倒是提出了不少观点,有一些甚至“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观点一:过度加工素材会扭曲文化

《王者荣耀》中刘备用火枪,黄忠是炮兵,刘禅开机甲,荆轲大波妹……再加上各个朝代名人穿越到一起“关公战秦琼”,与历史相悖的地方显然已经比比皆是了。这样的过分加工只会产生误导效果。

观点二:谁会拿游戏故事当真

纵观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谁敢说自己看过的典籍中的内容就是真实的?这就比如更多人知道和推崇的是《三国演义》,而对于《三国志》估计很少有人了解。然而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中许多桥段是杜撰的,但并不影响我们把它算作“四大名著”。那么游戏里面的东西谁又会当真呢?

观点三:游戏也可以尊重文化

游戏中使用历史或神话素材,并非不可。合理的使用甚至会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举例育碧的《刺客信条》系列,里面的各种元素都非常超现实,但对于出现在游戏里的各种历史事件和建筑名胜,却都有着完全贴合文献的描述(这样的历史功底很像金庸先生的小说)。这种方式正是我们国内那些总喜欢“天马行空编故事”的游戏厂商所欠缺的。

观点四:小学生不要玩游戏

其实《王者荣耀》会出现这个情况的根本因素在于国内并没有游戏分级制度。对于信息完全没有判别能力的小孩子来说,这样加工历史背景的游戏显然不是他们的年纪应该接触的。而对于成人来说,他们早已经知道这个游戏的人物设定都是杜撰,也就不会出现误导的情况了。最好的办法还是限制特定年龄的人不能玩哪些游戏。

写在最后

我们都是看着四大名著长大的,但谁也不会相信《真三国无双》中飞天遁地枪挑千人的那些武将就是我们老祖宗当年真实的样子。小孩子或许不懂区分,但随着年龄增长,学习相关知识后,自然也就明白这些英雄在历史上其实不是这个样子。一款有趣的游戏,至少能够激发他们对于相关知识的兴趣。

而对于国内游戏厂商,有时候太过天马行空也不是好事,虽然这样子做不过是为了“IP混脸熟”和“降低成本”,但尊重文化或许会让游戏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层次。

当然了,如果抛开编辑角度,从一个玩家的出发,我还是十分赞同第四个观点的:“小孩子玩什么游戏!都快去学习,别坑我排位上分! ”